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水平更高、基础更牢、群众更满意的平安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社会治理问题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瞄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务实姿态和系统化思维强力推动,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将《社会治理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纳入其中,决定通过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八大体系,完成50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探索实践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苏州特点的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俞杏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社会治理创新,保障平安稳定”的课题关系到苏州千家万户的和谐安宁,未来三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坚持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根本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高科技加持深化平安建设
目 标
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成果在社会治理层面深度运用。到2020年,打造出一套完善的动态巡防新格局,建成车过留痕、人过留影,全时空、全领域、全程序的社会治理防控体系,让每一名苏州市民都能感受到24小时360度的安全。
解 读
截至2017年底,苏州常住人口约1068万,机动车保有量约355万辆,全市110年接处量达489万余起,而苏州全市公安民警约1.3万名、辅警4.2万名。人多事多警力少、风险隐患压力大,这已成为苏州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常态。
针对以上问题,苏州公安今年将重点打造数据警务、做强警务大脑、建设智慧公安,最大限度释放警力、提高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据了解,网格化应用、纵横工程、视频应用、“互联网+”为民服务等多项建设成果目前已在苏州公安推广,并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智慧应用,警方累计抓获各类嫌疑人1867名,破获案件3164起;苏州公安微警务注册用户已突破240万,完成车驾管业务15万余笔,累计受理群众服务诉求2600余万次。另外,正在建设的“苏警创客”中心和联合创新实验室,也将让国内一些最新科技成果率先在苏州落地应用。
“建设以‘警务大脑’为重点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说到底,就是为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建设一个完整系统的公共安全网。”俞杏楠介绍,在今后三年中,依托智能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做到信息化支撑,以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实现社会治理创新,让智能化防控实现“天罗地网”;专业化防控,要做到预知、预测、预警、预防,精准发挥防控体系的作用;社会化参与,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到防控体系当中来,为加密防控体系注入更多力量;法治化引领,要做到全民学法、守法、尊法、用法,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的平安稳定公平正义,让法治真正成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法治化保障维护公共安全
目 标
加快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放心行动,紧扣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和食品安全的风险问题,对多个领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推进“智慧食药监”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地区和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
加强寄递物流渠道综合治理,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建设,推进落实“三项制度”,完善行业安全监管体系、考评量化指标体系,强化行政许可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依法打击整治非法集资等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行为,常态化推进预防非法集资和网络电信诈骗的宣传,大力提升群众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健全涉众型经济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妥善解决金融领域经济纠纷。
解 读
公共安全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苏州要保持平安稳定,保持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确保公共安全至关重要。”俞杏楠表示,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为核心,创新公共安全监管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底线思维、强化红线意识,只要是涉及到危害公共安全底线的,一定要依法严打。
同时,健全公共安全监管体系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管理创新,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俞杏楠表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法治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优模式,维护公共安全离不开法治化保障。用法治化来保障公共安全,主要基于两个层面:一是运用法治思维,构建社会行为有预期、管理过程公开、责任界定明晰的公共安全制度体系,让制度成为公共安全的硬约束和自觉行动;二是运用法治方式,把公共安全难题转化为执法司法问题加以解决,提升制度执行力,提高公共安全工作法治化水平。
在“社会治理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中,各主管部门将在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升食品药品监管能力、推进消防安全治理、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力度、维护金融领域经济安全、加强寄递物流渠道监管、强化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网格化联动创新基层治理
目 标
按照构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的要求,全市将统一网格划分,每个网格对应唯一编码;统一整合资源,将组织、综治、公安、民政、司法、人社、环保、住建、安监等社会治理部门按社区注入事项纳入网格;人员统一配备,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以上的专兼职网格员;信息统一采集,建立网格信息采集事项准入制,实现信息采集一张表;服务统一标准,建立统一的网格服务管理标准,制定网格事项清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有序的网格服务。力争在3年内,全市把网格打造成采集信息、发现风险的第一感知触角,化解矛盾、消除隐患的第一前沿阵地,便民利民、解决问题的第一服务窗口,群众自治、多元参与的第一共治平台。
解 读
网格是最小的基层服务管理单元,也是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有力抓手。近两年来,苏州网格化联动机制从试点运营到全覆盖,已有9600多名网格长、9300多名专职网格员、6.3万多名兼职网格员全部沉入基层网格,提供组团式服务,他们在社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市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并得以解决。
网格化联动机制的推进,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改进了,社区服务更加精细化;基层各方力量资源汇聚了,矛盾问题解决更加及时高效;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转变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公众安全感提升了,群众对基层治理效果更加满意。
下一步,社会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将主要围绕“一张网”和“五个统一”来继续推进。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缪文学介绍,所谓“一张网”就是把苏州建成一张融合人、地、物、事,组织在内的一张大网格。“五个统一”就是统一网格的划分,统一资源的整合,统一服务的标准,统一人员的配备,统一信息的采集。通过“五个统一”来保证网格化在苏州市十个板块能够落地生根,用3年时间把苏州的网格化联动机制打造成为采集信息、发现隐患、服务民生、解决问题,同时也鼓励群众自治和群众参与的共治平台。
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据了解,目前苏州不少地方正在通过“互联网+全科社工”的模式打造智慧社区,同时也在积极推进“社会事社会办,专业事专业办”的社区服务社会化探索,采用街道打包、社区落地、三社联动的方式,把城乡居民的多元、个性、专业服务打成一个综合包,引入有资质、有能力的专业社工团队提供一揽子服务。
未来3年,苏州将着力在公众的参与度与公众安全感两者之间找到融合匹配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提高公众参与度,另一方面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提高公众安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