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将“查封”巧变为“活封”,并通过大量耐心的工作,促使执行双方当事人成功达成和解,从而既促成了被执行人的全额履行,实现了申请人的债权,同时也避免了民营企业因核心设备被查封而导致停产停业。
某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租赁公司”)与某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机械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公司向机械公司出租一台机器设备,租期为24个月。合同履行到第14个月的时候,机械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导致资金周转困难,无力支付剩余租金。租赁公司就把机械公司起诉到工业园区法院,请求法院判决机械公司支付剩余租金和相应利息。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机械公司每月18日前支付租赁公司租金2万元,连续支付6期。谁知机械公司仅支付两期租金后,又因资金问题停止支付。这下租赁公司不干了,向法院申请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法院查询了机械公司的财产情况,发现公司名下没有房产、车辆等财产,仅有一台机器设备尚有价值,就准备依法对这台机器设备予以查封。
此时,机械公司负责人急匆匆来到法院“求情”说:“法官同志,欠的租金我们一定会想办法还上,可这台机器不能查封,它是我们公司的饭碗啊!要是被拍卖掉,我们公司立马垮了,上百名员工就失业了。”原来,法院准备查封的这台机器,是机械公司的核心设备,整个公司就靠着这台机器设备生产运作。
了解这一情况后,承办法官主动约谈双方负责人,希望大家能够各退一步,既能兑现申请人权益,也能给机械公司一条“生路”。通过法官的不懈努力,最终申请人综合考虑了机械公司的还款能力和还款诚意,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同意将剩余租金分两期还款,并且在和解协议执行期间,暂时不对查封机器进行评估拍卖,机械公司仍可以使用该机器设备进行生产经营,但不得擅自采取转移、隐匿、损毁、变卖、抵押等处分行为。就这样,机械公司在法院执行期间,机器不停,生产不停,经营不停,最终按时将剩余租金全部还清,安然度过了停业危机。
“在这一案例中,法院对于民营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设备,并没有简单地按常规方式进行查封和拍卖抵债,而是从保护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出发,通过灵活查封方式,不仅在短时间里执结了案件,也挽救了企业。”执行法官朱文峰告诉记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规范执行行为切实保护各方当事人财产权益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法院对能采取“活封”“活扣”措施的,尽量不“死封”“死扣”。对有多种财产并存的,尽量优先采取方便执行且对当事人生产经营影响较小的执行措施。在不损害债权人利益前提下,允许被执行人在法院监督下处置财产,为企业预留必要的流动资金和往来账户,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本案中,法院对涉案机器设备采取“活封”措施,既可以节约诉讼成本,在顺利执行案件保障申请人债权的同时,也帮助民营企业渡过了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