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台动车组车底检测机器人由苏州华兴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研发制造,日前在上海动车段虹桥动车运用所“上岗”。
100分钟“体检”一列高铁列车,检测项点超1200项
苏报讯(驻园区首席记者董捷)每当夜幕降临,在钢轨上奔驰了数千公里的高铁列车就会进入“4S”店,也就是动车运用所进行日常“体检”。当带着余温的车轮驶上“体检站”的铁轨时,检修机械师需要对列车的每一个关键部件进行检测。这其中,车底检测尤为重要。经过5年攻关,全球首台动车组车底检测机器人近日在上海动车段虹桥动车运用所“上岗”。
昨天,探访了牵头这一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苏州华兴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据公司总裁黄雪峰介绍,这款动车组车底检测机器人100分钟可完成对一列208米长的高铁列车的“体检”,所测项点多达1200多项。
“站在”自动化检测车上,灵活的身体可以扭成不同角度,“脑袋”顶上的“眼睛”可扫描二维、三维高精度图像,精确显示巡检列车的状态;一根黑色信号线从“头部”延伸到“脚”……在位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腾飞创新园的华兴致远公司,记者看到了这款拥有10多项专利的机器人。产品研发总监吴静告诉记者,这款机器人代表了当前轨道交通领域智能检修的最高水平。
“别看‘颜值’一般,其实它非常有‘内涵’。”吴静说,检修时,机器人会在检修地沟里精确扫描列车底部轮廓,系统通过二维、三维图像分析,可向检修机械师“报告”列车的“健康状况”。一旦超过系统设置的安全范围,机器人会即时发出预警信息。“与人力检测相比,机器人检测不光效率和精确度更高,最重要的是把人从重复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吴静介绍说,以往,一列208米长的列车,需要4个人同时作业150分钟才能完成一次“体检”。如今,包括1500多个螺栓、80多个闸片等在内的1200多项检测项点,一台机器人100分钟就能完成,作业效率达到了人检的2.75倍。
搭载了光电检测、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等高科技的机器人还能通过自主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中国高铁走在了世界轨道交通的前列,这款机器人同样领先世界。”黄雪峰说,国外目前采用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的检测机器人,一般只应用于时速在50公里左右的货运列车,且检测项点相对较少。华兴致远公司的机器人能实现对包括高铁列车在内的动车组列车车底的全面检测,同样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等的各种列车。
华兴致远公司成立于2011年。研发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轨道交通智能化安全检测及信息化大数据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自主研发的多项产品已获得了100多项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