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社交厨房”每天都会迎来“私家小厨”烹饪美味,以美食会友。
在相城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有一间名为“静水流深”的“社交厨房”,独门小院,粉墙黛瓦,绿意环绕,枕水而居。近两年来,这间“高颜值”厨房每天都会迎来身份不一的“私家小厨”烹饪美味,其中有城市白领、学校老师,也有家庭主妇、退休老人……这间“社交厨房”是3名深圳设计师的一个创意。两年前,他们因为同一个“乡村梦”聚在一起,跨越1400公里从深圳来到苏州,花了40天,把阳澄湖畔一栋废旧老宅变成了苏州首家“社交厨房”。40天:在“废墟”之上勾画梦想
时间回溯到两年前。“2016年7月底,我们团队第一次来这里。”“社交厨房”创始人之一刘小青回忆说,当时的老屋已被废弃了近十年,一眼望去满是杂草,“常住客”是一群可爱的小羊。尽管如此,3名创始人还是毫不犹豫选择在这里构筑梦想,“几乎第一眼就相中这里了,宁静,开阔,隐约中透着优雅。”
场地选定后,3名年轻人开始设计方案。2016年8月15日,项目正式开始施工。“为了赶在9月24日阳澄湖大闸蟹开捕节开始试营业,我们只有40天时间。”谈起那40天,刘小青感慨万千。40℃的高温,受台风影响连续下暴雨,老屋近50厘米的地平高差……让施工一度陷入僵局,“为了赶进度,各个工种连轴转,经常凌晨5点钟开工,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才收工。”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重重困难,2016年9月24日,“社交厨房”正式开门迎客。高挑宽敞的大厅,装备齐全的开放式厨房,温馨的木制餐桌,通透的玻璃墙,环绕着整间屋子的约400平方米水池……这大概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厨房了。
3名设计师给“社交厨房”起了个“静水流深”的名字,意即洞察却不被束缚,肆意挥洒却不被欲望捆绑,内心和谐,自由快乐。
两年:以“心”为犁耕耘情谊
“正式营业后,我们没有做大规模的宣传,靠的是朋友间的口口相传。”刘小青觉得,用心对待每一位客人,才是最好的宣传方式。
两年来,刘小青作为店长常驻于此,见证了“社交厨房”里的每一次相聚。两三个许久未见的老友,四五户相识多年的家庭,或是互不认识、但是因为同一个兴趣而聚在一起的陌生人……这种大家一起钻进厨房说说笑笑、分享美食的聚会形式,确实更有诚意,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本意。食物是连接人们最古老而又最有效的方式,希望在这个空间里,认识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分享不同的美好。”刘小青满足地说。
相亲会是“社交厨房”里极受欢迎的聚会活动。在这里,常规聚会往往是把本就相识的人凑在一起,但相亲会却让陌生男女通过一起下厨的方式加深了解,不仅能够看出男女生的性格特征和做家务的能力,也更容易擦出火花。据刘小青透露,这样的相亲会已促成了好几桩姻缘,还有“牵手成功”的客人特意选在这里举办草地婚礼派对。
在“社交厨房”,“青春不散场”同学会、“收麦子啦”农耕体验、“我就是吃素的”主题餐会……这些妙趣横生的厨房社交活动,除了线下预订,大多是通过线上众筹完成的。
如今,“静水流深社交厨房”运营着一个名为“乡筹网”的网站,注册用户已有近4万人。通过这一平台,任何想在“社交厨房”举办主题活动的人都可以发起众筹,为自己的活动筹集资金,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未来:根植乡村沃土寻找新创意
两年来,“静水流深社交厨房”每月要接待数十批客人,同时不断寻找着新的机遇。
与周边农户合作,是“社交厨房”跨出的第一步。“其实这也是我们的初衷之一,既然来到了这里,一切都要从本土化开始。”刘小青说,阳澄湖物产丰富,大闸蟹、鸡头米、菱角等时令美食数不胜数,“社交厨房”从农户手中购买自家种养的农产品,在不同时节为客人奉上健康美味的田园大餐。“这样不仅让客人吃到了最新鲜的食物,而且帮当地农户销售了农产品,一举两得。”
“社交厨房”还主动为有创意、有想法的个体和团队提供展示的平台。“我们会定期开设一些手工课程,招募有才华但是可能缺乏授课资源的老师。”刘小青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踏入乡村,也让“社交厨房”为客人提供更多样的活动。
2017年,3位创始人正式注册“乡筹客”商标,希望将它发展成为乡村运营的连锁品牌,在更多的地方开出“分店”,实现点对点连接。
目前,“静水流深社交厨房”正在积极寻找合伙人,吸纳更多创意,注入新的活力,并正在谋划二期项目,为客人提供更亲密地接触自然的社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