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探索“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在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行动中以“零排放”成为行业标杆。图为该生态园设置的防疫沟。□记者 惠玉兰 摄
图为干粪发酵处。
位于吴江区太湖新城新营村的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眼下已是翠梨满树、葡萄满藤,成群的鸡鸭在果树下散步。这里没有臭气、没有污水,也没有横流的粪水,一排排篱笆和房子整整齐齐,旁边的农田里水清清的,要不是园内挂着“香猪繁育基地”的牌子,谁也想不到这里是一个生猪养殖场。
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一场针对太湖一级保护区内、一级保护区外禁养区内、禁养区外畜禽养殖业的整治行动,席卷苏州。然而,以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为代表的“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在此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行动中展现出别样的魅力,以“零排放”验收达标,成为行业标杆。
2家畜禽养殖场以“零排放”标准运营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在江苏督察期间发现,苏州的太湖一级保护区内、一级保护区外禁养区内仍分别有42家、1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未关闭取缔。苏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环保督察组的要求,全面推进养殖业环保整改。经过整治,2017年12月25日,太湖一级保护区内42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关停;2017年12月28日,太湖一级保护区外禁养区内13家畜禽养殖场全部关停。
“我们从2016年启动了畜禽养殖业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吴江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副所长盛祖勋告诉记者,吴江区先后投入3亿元,到2018年底关停大小养殖场2700余个,畜牧业面源污染由此下降了90%以上,“污染防治效果非常明显。”盛祖勋说。
吴江区在污染源减量的前提下,对一些规模化养殖场进行了指导性整改,禁养区外的养殖场在吴江区共有5家,其中3家关停关闭,2家规模化养殖场保留,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就是其中之一。市级专家对这2家保留的规模化养殖场进行污染治理方案验收,达标后,允许其以“零排放”标准正常运营。
打造种养循环生态链,生产绿色食品
近日,来到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现场一名工人告诉记者,他们这里年产5000多头小香猪、2万斤翠冠梨,但是却没有什么污染。
“养殖业可以是一个环保产业。”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董事长任伯民指着一旁正通过滴灌进行施肥的果园说,粮食作物如果没有足够的有机肥料,就只能使用化肥,这无疑将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实际上,畜禽养殖产出的有机肥可以用到果林和农田中,实现污染“零排放”。
经过9年多时间的探索,目前,“东之田木”已经形成了畜禽养殖、果蔬种植、能源开发、土壤改良的多产业交叉、产物循环利用的“养、种、能、改”四位一体环保型循环经济模式。
任伯民透露,循着“菜喂猪、猪粪化沼、干粪施入果园和粮田、湿粪浇灌果园、沼液喂鱼喂猪种菜”的良性循环生态链,他们栽种的翠冠梨、葡萄可不打农药、少施化肥,实现低成本、高产量、零排放,真正成为绿色、环保、有机食品。目前园内梨园面积127亩、粮田224亩、水塘80亩、循环水渠1560米、清洁级养猪场20亩、猪舍及其辅房面积2000余平方米,并建有部分沼气设施、滴灌设施。凭借环保型循环经济模式,吴江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先后被认定为“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苏州市农业科技企业”和“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今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完成整治
长期以来,畜禽粪污处理一直是困扰养殖业的难题。2017年下半年,省环保督察第三督察组反馈,苏州市禁养区外有12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进展缓慢。2018年2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苏州市贯彻落实省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要求动真碰硬治理畜禽养殖污染。
根据整改方案,我市禁养区外12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在今年12月底前整治完成,比省规定时限提早1年完成。截至目前,全市禁养区外12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完成关停或整治,其中,72家关停,48家完成整治,最后1家养殖场今年年底前完成整治。